明清紅木圈椅的特點
圈椅,俗稱羅圈椅,就是言其后背搭腦與扶手由一條流暢的曲線組成。圈椅自五代《宮中圖》和宋人畫《會昌九老圖》以后,出現得不多,到了明代時期又開始興起。曲線圓滑、流暢似羅圈,它的椅背搭腦與元代的圈交椅很相似,一條曲線順勢滑至前方,形成兩只扶手,扶手兩端或出頭向外翻卷,或者不出頭,直接與鵝脖相接而下,成為一個整體。
只有圈椅,坐起來休息的時侯,不僅肘部有所依托,腋下一段臂膀也得到支承,能得到更好的休息,這是圈椅的一個最大優點。再加上圈椅的椅背做成了與人體脊椎相適的“S”形或“C”狀,并與座面形成100度的傾角,人坐在椅子上,后背與靠背有較大的接觸面,韌帶和肌肉就得到了充分的休息。
圈椅的靠背和扶手連在一起,圓形靠背順勢而下,造型優美,符合使用要求,而且四足穩穩落地,椅面像卡子一樣卡住整個椅子,非常牢固。另外,圈椅和其他椅子相比坐起來更舒適,因為其他椅子的靠背和扶手之間都有一個明顯的落差,當人坐在上面休息時,小臂可以擱在扶手上,但大臂懸空,不能充分地得到休息。
延伸閱讀:古典紅木家具之圈椅
圈椅是明代家具中最為經典的制作,是由交椅發展而來,就坐時,肘部、臂膀一并得到支撐,很舒適,頗受人們喜愛,后來逐漸發展為專門在室內使用的圈椅,大多成對陳設,很少單獨擺放。
明代圈椅
明代家具講究簡練、流暢的線條之美,明式圈椅繼承了明式家具的這些優點,椅圈自搭腦處順延而下成扶手,背板呈“S”形,飾以小浮雕,椅面之下設壺門券口,底棖采用“步步高”棖法,扶手頂端或云頭上出現雕花,更加美觀。這些都是典型的明式特征,是實用性與科學性的統一
到了明代中后期,有的椅圈在盡頭扶手處的云頭外透雕一組花紋,既美化了家具,又起到格外加固的作用;還有一些圈椅的靠背板高出椅圈,并稍向后卷,可以搭腦;也有的圈椅椅圈從背板向兩側延伸通過邊柱后,但不延伸下來,成了沒有扶手的半圈椅了,這種椅子造型奇特,在明朝屬新鮮的椅子類型。
延伸閱讀:明式家具的基本特征
清代圈椅
清代家具以繁復為雍貴,化簡素向厚重,把簡潔典雅的明式家具轉化為繁縟富麗的清代特質。圈椅在清代發生了細微的變化,線條平直硬拐,靠背也變的平直無曲線,而且多垂直于座面。清代圈椅隨著雕刻的增多,靠背的形狀也不再局限于明代的長方條型,座面下出現羅鍋棖或霸王棖裝飾,椅腿下端的直棖上方,有腳踏的出現。隨著政治的穩定,社會的繁榮,統治者體現到家具上的追求,一是體積加大,二是裝飾一味趨細趨膩,清代圈椅已不如明代那般流行。
- 上一篇:沙發的產生和發展歷史
- 下一篇:丹麥著名家具公司弗雷德瑞西亞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