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里奧·博塔瑞士著名少壯派設計師
馬里奧·博塔(MARIOBOTTA)1943年出生在瑞士門德里西奧(Mendrisio)。博塔中學輟學,15歲起就開始在建筑事務所中接受繪圖技術員的訓練,1961-1964年在米蘭藝術學院學習,完成他的第一件建筑設計,這件住宅設計在形式上表現出強烈的幾何形。1964-1969年,博塔又考入威尼斯大學建筑系,期間曾與建筑大師柯布西耶事務所工作過。
馬里奧·博塔
后在盧加諾(Lugano)跟隨Cnenisch和Carloni進行建筑設計等方面的學習。1964 年,他通過了藝術學院的入學考試,當年秋,他開始在威尼斯建筑大學學習。在威尼斯期間,他有機會與勒·柯布西耶、路易斯·康接觸并和他們一同工作。
1969年,他遇到了幾位在建筑行業有重大影響的著名設計師,包括:路易·艾瑟鐸·康(Louis I.Kahn)、卡洛·斯卡派(Carlo Scarpa)和Giuseppe Mazzariol 。同年,他結束了學業并在瑞士盧加諾創建了自己的辦公室。同年他遇到美國建筑大師路易斯·康,并隨他參與威尼斯的設計項目。
馬里奧·博塔一直致力于建筑設計研究,1996年他在提契諾州的門德里西奧創建了新的建筑學術研究院,成為了那里的教授并于2002-2003年擔任董事。
博塔的設計風格
博塔的建筑讓人一看就可以感受到結構非常堅固,從外部到內部空間都盡善盡美地恪守著建筑本身應具有的使命。博塔的建筑,無論是住宅還是大廈,它們的存在都獨領風騷。
在博塔早期的建筑設計生涯中,盡管他的作品局限于瑞士,但是他設計的建筑:Lugano的嘉布遣會修道院(Capuchin convent)、Balerna工藝中心以及Fribourg的Staatsbank管理大樓等都贏得了國際好評。后來,博塔設計的第一幢美國建筑即舊金山現代美術館著重強調了開放的空間和自然光線,體現了康對博塔早期的影響。他后期的作品逐漸接受了后現代時期的風格,但他仍將歷史哲學等觀點融入歷史決定論中,而這樣的建筑就成了時代的鏡子。
在結束跟隨路易·艾瑟鐸·康的學習之后,他逐漸開始形成自己的設計風格。博塔深入研究了眾多建筑風格,諸如:多立斯風格、愛奧尼亞風格以及科林斯風格等古老的建筑風格,他開始從這些歷史風格中得出相應的色彩、材質、原料以及結構等方面的構思,其所有的工作都逐漸從后現代的古樸風格中得出其內在的聯系。
延伸閱讀:瑞典設計師阿克賽爾.拉爾森
作為提契諾學派的主要代表,其作品根植于意大利理性主義和歐洲現代主義,將歐洲嚴謹的手工藝傳統、歷史文化的底蘊、提契諾的地域特征與時代精神完美地表現在建筑上。40多年來,博塔已設計項目600多項,涵蓋了私人住宅、教堂、辦公、銀行、博物館、學校等建筑類型。博塔關于建筑原型的重新詮釋、重塑場所的理念、形式原則和建筑語匯的運用、有機統一的城市體系、歷史傳統的延續性以及建筑的隱喻性和象征性等等建筑思想和設計手法,都具有鮮明的原創性和獨特性,已引起世界建筑界的廣泛關注。
蘭希拉1號樓,1985年,瑞士盧加諾,建筑位于都市街角處,角樓部位采用敞開式——除承重部分以巨型的轉角柱的形式存在外,其余部分深凹進去,并垂直貫通幾層,強調中心區廣場的角色,轉角處頂部的一棵樹更加強調了這一形象。建筑單一的厚重體量上開有臺階形的洞口,外壁上可以看到斯卡帕式的建筑細部,無一不體現出對材料的感覺、對質地的考究和對節點的關注,由于紅色磚墻飾面拼貼圖案和方式的差異,承重結構被表現得非常明確。
蘭希拉1號樓
蘭希拉1號樓
舊金山藝術博物館,1995年,是馬里奧·博塔最早設計的博物館,也是他在美國的第一個作品。整個建筑外立面鋪有紅褐色調的面磚,有著巨大天窗的圓塔,像是把建筑物中央的圓柱體斜著切開一樣,(自然光線從這里瀉入建筑內部),僅在該圓柱體部分用黑白相間的斑馬條紋來加以強調,完全對稱的正里面洋溢著古典建筑中才能見到的那種沉穩情調。由于博物館所處的地塊三面被高層建筑包圍,這使得他的作品在周圍一群灰白色的物體中顯得尤為突出。
舊金山藝術博物館
版權聲明:家具迷網獨家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和鏈接地址。未經許可請勿隨意刪改文字。 隨意刪改本站內容,家具迷網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