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理 堅守“器物之美”的日本設計大師
柳宗理生于公元1915年。 其父是奠定“日本民藝”理論與審美基礎的知名民藝家柳宗悅,自小深受日本傳統民間工藝器物之美所薰陶;也曾擔任在西方現代主義領域中擁有引領地位的設計師夏洛特.佩利安(Charlotte Perriand ,其作品包括與勒柯布西埃聯手設計的多個已成現代主義最經典象征的沙發 、躺椅、單椅)的助手。
柳宗理一直堅持著他的設計哲學,排除設計師的一切自我主張,最大限度地追求在生活場景中使用時 的功能性和舒適度,才是最高境界的設計。他的作品沒有希奇古怪,非常樸實無華,但在不斷接觸 中,你會越來越驚嘆于他對細節的考究,對使用者的呵護。
柳宗理畢業于東京國立藝術大學,1954年任金澤工藝美術大學教授。1977年起任東京日本民藝館總監。柳宗理雖受到包豪斯和柯布西埃的影響,但他在主持日本民藝館時他的主要興趣仍在日本鄉土文化上。在他看來,民間工藝可以讓人們從中汲取美的源泉,促使人們反思現代化的真正意義。他堅持自己對現代設計的獨特見解和創作個性。
1950年,柳宗理成立了Yanagi設計機構,數十年來,所設計的家具、家用工具器皿不斷獲得包括日本工業設計競賽首獎、意大利米蘭金獎、以及日本工業設計界最高榮譽good design賞等無數國際獎項;并自1977年以來持續擔任日本民間工藝博物館總監。
柳宗理的作品最令人傾心之處在于東方與西方、 日本傳統民藝與西方現代主義思維間的完美交融。
日本民藝和西方現代主義,乍看萌芽地點相距似有千山萬水之遙, 然其一致專注追求的是,外在形體與內在精神的統一。
興起于二十世紀初葉、繼而主導全球設計思潮至今的現代主義,強調的是,去除華麗無用的冗贅裝飾,大到建筑小到生活器皿,造型的決定,應回歸到機能、材質的最原點來思考。
所謂“民藝”,則指的是不出于任何知名藝匠之手,只為一般日常實用用途而制造的器物用具;而民藝之美, 正在于這幾乎沒有刻意的造作與修飾,一派樸實無華,故而能夠真正緊密貼近人的需求與真實生活的最本質面目,遂分外長長久久、直入人心。
而這二者,一者出于有心的積極的簡化、簡約,終至尋獲解答;一者則是自然的無心的,從生活里逐漸歸納演化而出的結果;雖然最終成就的形貌氣味或有不同,卻是殊途同歸, 自有相呼相應處。
而柳宗理,便是在這中間,尋著了絕佳的共鳴與平衡點。
其作品簡單卻不刻板單調;內里, 總還隱約多著一點彎曲、一點轉折、一點細節,從而隱隱然散發著、流露著無窮迷人的韻味。
但這彎曲、這轉折、這細節,也絕非信手拈來憑空生成;每一線條每一方寸,都確然是扎根于實用,完完全全由來自機能功能考量而生!尤其柳宗理個人極堅持以“手”進行設計。 特別是家用器皿器具的部分,不畫設計圖,直接手工開始制作實物大小的石膏模型; 花費長達一年到兩年時間以上,真正從“用”出發,用手拿捏、撫握、思考、修正;“是手要使用的東西,所以當然要用手來設計!”“用手去感受,手上便會有答案。 ”柳宗理說。
“即使商品化之后,柳宗理的作品仍舊不是工業制品,而是藝術品。 ”經歷過漫長而艱辛、一點不容許任何妥協遷就的設計制造過程后, 柳宗理旗下的一位工作同仁如是感慨著……
也因此,柳宗理的器物之美,不僅只是形式與視覺上的表象之美,而是讓你在接觸了了解了之后,深深知道, 這器皿這物件,會怎么樣不著痕跡地加入融入你的居家生活之中,日日相見相會相伴,用歲月用時間,一點一點摩挲出,悠長綿長的情味。
設計理念
(1)“美是有用的”,好的設計一定要符合日本的美學和倫理學,表現出日本的特色。 (2)“設計的本質是創造”,設計的使命是創造出比過去更為優越的產品,模仿不是真正的設計。
(3)“傳統本身即來自創造”,好的設計如果脫離傳統是不可想象的。
(4)“真正的設計要面對現實,迎接時尚、潮流的挑戰。”他批評當代設計中存在的唯物質條件論和屈服于時尚趣味等不良傾向。他自己的產品設計能融匯西方現代主義法則和日本民族情感于一體。
代表作品 :蝴蝶凳 時間:1954年
蝴蝶凳的誕生以戰后日本的經濟重建為背景,它的特點就在于其構造的獨具匠心:開頭完全相同的兩個部分通過一個軸心對稱地連接在一起,連接處在座位下用螺絲和銅棒固定。是功能主義與傳統手工藝的結合。
這種造型很像是蝴蝶的一對翅膀,因而就取名叫蝴蝶。1957年蝴蝶凳在米蘭設計大賽獲得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