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中的中國傳統文化
古代皇帝書房
在崇尚詩文才學、文章作得好可以經邦治國的古代中國,書房(文房、書齋)可是文人安身立命的地方。
書房里有筆墨紙硯、琴棋書畫,有金石印章、筆格鎮尺,有鐘鼎掛屏、文史典籍,還有香爐、手爐、筆筒、香筒、如意、鐘磬等文房清玩。而所有這一切,不管實用之物還是裝飾擺設,又幾乎都離不開書房內的家具。它們共同構建了中國式書房文化。
古代的筆筒
明清兩代的家具制做,造就了中國乃至世界家具文化和器物造型藝術的一個高峰。假設乾隆帝也和明熹宗一樣是位“木匠皇帝”,我們看到的清廷書房陳設會不會是另一番樣子?因史實并非如此,后人難以推斷。但即令沒親自做木工,乾隆對木工活計的重視和尊崇同樣創造了經典之作,包括書房內用的家具和陳設。皇帝的倡行是明清兩代家具業發展的一個體現,更多的力量則來自廣闊的民間,包括文人。
歷代有作為的皇帝都很重視自己的“書房”,至乾隆為最。書房不僅關乎閱讀經史典籍,更關乎經幫治國之大事。皇帝倡行之下,民間唯其是瞻。即便一般文人學士,有一方安靜的書房,也是平生最上心事之一。
能稱作“書香門第”之家,必有書房。書房在家中應該是最高雅的居所,它能營造出濃郁的文化氛圍。如果說客廳關乎面子,書房則于面子之外,還關乎心靈。在這方小天地里,可讀書弄琴,可吟詩作畫,可焚香品茗,可執棋對弈……從書里的墨香到墨池里的筆影,都聯結著文人的內心世界。唐代劉禹錫有一間書房,因“斯是陋室”,建筑外觀上估計與諸葛亮的茅廬類似,和鄉里不起眼的草舍沒啥兩樣,但因“惟吾德馨”,便可以“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足令主人自賞自傲,自得其樂。梁啟超有飲冰室,使他在清末亂世身居書房冷峻思考,出手奇絕文章,給時人以啟迪。現代文化人同樣在意自己的書房,即便是忙于經營的企業家,也會在書房陳設上下許多功夫,許多時候,并非為了裝點門面。
書房與人的精神相關,有形而上的深厚內涵。但在室內環境陳設上,又離不開許多形而下的東西。比如,書柜(書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盡量要大些,最好占一面墻,讓跟隨自己一世的書籍有寬綽的棲身之地。當然,放書之余,也可以擺放些自己喜愛的小件飾品。
書桌(寫字臺、畫案等)是另一大件,那是主人的工作臺,進到書房,便如進到一個文化作坊,詩興大發,文思如泉涌時,有伏案謳唱之地。傳統書桌帶有抽屜,從前的文人士紳大都請木工到家訂做,講究的是高度與主人的身高相配。現在選購中式書房家具,除了考慮外觀美感和材質外,也會考慮適合自己的高度,以及風格上是否符合自己的心境和身份,這樣用起來才舒心。
四出頭官帽椅
有了書桌,旁邊自然不能沒椅子,放好了屁股,才能放飛思想。中國式書房內一般用太師椅、四出頭官帽椅或圈椅,都行有扶手,舒適。
書桌上自然也不會空著,傳統中國式書房內都有筆墨紙硯,還會有筆架、筆洗、覘和鎮紙等。即使在傳統紙筆被現代電腦取代的今天,漂亮的筆筒墨盒和硯臺也仍舊是具有傳統情懷的文人們的最愛。
如果你書房空間足夠大,還可以在里面放一張羅漢床,既可以借此小憩,也可以在羅漢床的移動矮桌上擺放茶具,友人來了,擺出一幅“將飲茶”的架式——來者即便不都是“鴻儒”,也一定會是談得來的文朋詩友。
- 上一篇:中國的客廳文化精髓
- 下一篇:對鏡貼花黃:中國古代的梳妝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