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家具的主要風格與流派
中國漢民族家具的型制和結構在宋代得到基本確定和規范,發展到了明代,出現了堪稱典范的明式家具。而在歐洲家具史上,經過了拜占庭家具、羅曼式家具和哥特式家具等因為貴族審美情趣占主導地位而顯得繁復無比并明顯帶有宗教色彩的幾個時期之后,進入了豐富多彩的新時代。
15世紀,新興的反封建力量開始壯大,這就是新興的資產階級的萌芽和發展。神學至上的基督教會對現實生活的控制受到了當時由個人探究得出的新的道德準則和社會準則的挑戰,并最終為后者所取代。人本主義思想強調的對人權的尊重,對人的基本生存權與價值的充分肯定,大大鼓勵了個性張揚,激發了人的創造力和自信心。新的世界觀促使新興資產階級中的藝術家重新認識古典文化的價值,并掀起了狂熱的搜集、研究古典文化的高潮。古代希臘、羅馬藝術再次被審讀并進行價值肯定,展現其無比燦爛的光輝。這一時期歐洲的藝術出現了以體現知識階層和普通民眾的精神訴求及審美意趣為主導的繁榮局面,這就是文藝復興運動。它從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發軔,轉而傳播到了法國、西班牙。但是越過英吉利海峽,傳到英國則用了將近一個世紀,這倒不光是地理的原因,而是它遭到了哥特式藝術的頑強阻擊。北歐的德語國家,同樣是哥特式藝術的重要陣地,故而受文藝復興思潮輻射的過程也比較緩慢。
文藝復興運動從繪畫到雕塑、再到建筑、再到戲劇等藝術形態的輝煌展現,也推動了歐洲的家具設計和制作,使得這個過去只強調體現封建貴族趣味的藝術門類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現象。
上海,作為160年前被迫對外開放的城市,不管自覺與否,最早、也最放松地吸納了歐洲的藝術思想。這一意識形態的吸收與消解,在家具制造業上的反映,就是在引進了歐洲19世紀家具的同時,也引進了近代家具的設計理念和機械制造的規模化生產方式,并對海派家具的設汁與制作產生了明顯的影響。西洋家具對文化傳播的承當,應該給予肯定。
今天,我們在一些文化娛樂消費場所偶爾看到萍蹤無定的西洋老家具,總會感到一種與上海人集體意識相吻合的親切感,并悄悄喚醒大腦深處的記憶。雖然這個審美過程可能得到一些閱讀經驗的支持,但家具的式樣與紋飾以及它們所處的環境,總能使我們朦朧地梳理出一條歐洲古典主義藝術的發展脈絡。
正因如此,從文化的角度觀照,西洋家具的概念就突破了“可供室內起居使用的木質生活資料”這樣一種辭典式界定,而上升為一種可與人親密接觸的文化遺存。哪怕你說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產物,它也是歷史的忠實記錄吧。從這個層面上來認識,如果你想選購一些西洋古典家具裝點新居,那么就不能不對西洋家具的各個時期與風格有一個大致了解。
哥特式 流行于12至15世紀,特點是引進了當時教堂的一些裝飾元素,其裝飾圖案模擬建筑上的廊檐、尖頂、尖拱、細柱、垂飾罩、玫瑰窗等,椅子一般以高背為主,立柜多半是柜架式的。結構制作復雜、雕刻精致,象征著權勢及威嚴,整體穩重、厚實是它的主要特征。在宗教勢力占統治地位的那個年代里,哥特式家具體現了貴族和僧侶的思想,所以這一風格在民間家具中很少見。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風格流行于14世紀至16世紀。早期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風格家具主要吸收了古希臘、古羅馬家具的一些造型手法,同時又賦予了新的表現技巧,建筑方面的語匯同樣被吸收到細節中。標志是簡潔的外形與細部,它直接模仿建筑外形,并采用了簡潔的傳統線型,裝飾以草葉、花卉和動物為主。古羅馬建筑中的圓柱和壁柱形式也被運用到家具中,所以像衣柜這類家具常常都是建筑結構形式的再現。成熟期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風格家具,主要成就是結構和造型上的改進與裝飾技術的改良。在之后的幾百年里,歐洲的家具設計始終在以裝飾為主、形式統一的窄道中徘徊,而且出現了新興資產階級與貴族的妥協的特點,那就是對哥特式風格而言,只是形式上的改良,而并非是整個設計思想與制造技術的革命。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風格家具、英國文藝復興時期風格家具及德國、西班牙的同時期家具都是這一流派的分支,但必須指出的是,文藝復興時期家具在法國達到了成熟,出現了一大批設計師的匠人,有一種我們常在歐洲電影里看到的四柱床,就是那個時期定型的,法國國王亨利二世還把辦公聽政場所移至四柱床前,形成家庭般的聽政環境。如今在凡爾賽宮里還陳列著當年國王使用過的四柱床。
- 上一篇:簡單介紹帝政風格
- 下一篇:室內色彩與家居空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