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嘗“中國味”的家具設計
隨著工業革命的發生,誕生了適應工業化生產方式的新的設計。這種設計不可避免地帶有機器的味道:理性、精確、冷漠。它是通用的、國際化的,并相對于從前的設計可以滿足更多人的需要,向著更加大眾化的方向發展。它是民主、自由、平等的進一步推進,帶有歷史進步的痕跡。然而,隨著這種設計風格的發展,其單調和不近人情的弊端也逐漸暴露出來,其單一的設計手法成為了設計師的束縛。于是,現代主義走向沒落,后現代主義興起,并逐漸取代現代設計風格。后現代重新向著傳統回歸,從傳統中提煉符號語言,然后將其打散、重構,以幽默戲謔的態度形成新的形式。正如黑格爾所說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高度的民族化,高度的情感化,將成為未來設計的一大趨勢。中國社會現在也似乎處于一個后現代的時期,近幾年的唐裝熱、古玩熱,以及都市白領對明式家具的鐘愛,都表現出了人們向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在近幾年的家具市場上,有一個設計群體,雖然他們的產品風格各異,但或多或少地沉淀了中國的文化,從這個角度上,可以把其歸為一類,稱為“中國味”的家具。
一、不同的“中國味”
在繼承傳統、面向未來的問題上,許多設計師都有自己的理解。不光是中國的設計師,就連許多國外的設計大師都通過自己的作品,表達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理解。傳統是客觀的,然而對傳統的理解因人而異。不同的設計師,用不同的形式語言,炮制出五花八門的“中國味”家具。
1. 原汁原味的古家具
這是一種純粹的古代珍品或可以亂真的仿古家具,純手工制造,選材優良,精工細作,具有非常濃郁的文化內涵。將這類家具局部應用在現代風格的室內環境中,使人在歷史與現代的遙望中仿佛穿越了時空的隧道。目前常用的古家具有:明式圈椅成對、明式官帽椅成對、明式方桌、明式翹頭案和清式太師椅等。這類家具配合中國特有的絲綢、錦緞、瓷器和國畫的布置,更顯出幽幽的古韻和濃烈的書卷氣息。
2. 原汁不原味的古家具
在北京高碑店仿明清家具一條街上,能看到許多這類的家具。這是采用一些老家具稍加改造,以適應現代生活的新需要。比如,一個古代的大燈籠,不把它吊在房頂上,而是放在地上,并在燈籠的頂上加一個圓形的玻璃板,其直徑大概有一米吧,就成了一個漂亮的茶幾。賣家具的師傅只用了這么小小的一招,就完成了一個很精彩的設計。隔著玻璃看燈籠的木質骨架,更顯潤澤。另外,等到茶幾不用的時候,把玻璃板取下來,發揮燈骨架可折疊的優勢,可以節約空間,適合現代居住空間擁擠的狀況。
還有將明式梳妝臺改造成電腦桌的,有將藥柜的抽屜改大作為CD柜的,有將小櫥柜改成床頭柜的。最絕的是在明式櫥柜里,密密麻麻地塞滿蜂巢一般的鋁制框架,就可成為容納幾百瓶酒的超大規模的酒柜。“酒是陳的香”,使用一個這樣的酒柜,酒的香氣似乎更濃了。據說這款家具深得外國人,特別是美國人的喜愛。
3. 不原汁不原味的現代家具
這種家具最根本的特點在于面向工業化大生產而非手工作坊。因此,它不再作為工藝品,而是作為大眾的消費品而存在,其造型更趨簡潔,使用更加舒適。它的“種族”很大,其中包括的樣式也很多,“傳統、時代和個性”三者都在這類家具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記。
在如何繼承傳統、又如何開創未來的問題上,不同的研究者分歧很大。南京林業大學博士生許柏明研究如何從明式家具中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以中國的“形象、空間和時間的模糊”來設計現代家具,讓家具從形式中透出中國特有的“神和勢”。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林作新先生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子,他將明式家具中優秀的形態元素提取出來,重新組合,以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和審美習慣,其《中國傳統家具的現代化》一文主要解決了傳統家具材料和制造工藝方面的問題。
由于設計師的出發點不同,設計作品也往往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風貌。旅英學者李亦文先生設計的“一凡居”二代家具系列,嘗試在現代家具設計中融入中國文化精神。他將中國藝術哲學提煉為三個方面:樸素之美、實用之道、文質彬彬,并在設計中努力把握材料、形態、色質與工藝之間的合理關系,突出表現材料自身的特征。他的作品利用傳統材料——木材,合理運用現代工藝加工技術結合家具的使用功能,使木材展現出特有的材質美和功能美。林作新先生則以某一個具體的明式家具為藍本,從中抽取元素,加以變形,以“后現代”的手法重新組合在自己的設計中,其裝飾符號的重復運用加強了組合家具的整體感,對功能性的增加使家具呈現出與傳統的微小差異。中國東南大學的方海博士到芬蘭赫爾辛基藝術大學任教后,與庫卡波羅一起研究明清家具。他們主要吸取明式家具制作工藝上的成就,加上人體工程學的研究成果,結果形成了一種新古典的“中國風” 。他設計了一種專門用于博物館中的座椅,繼承了明式家具圈椅與扶手相結合的方式,既美觀大方,又實用舒適。
- 上一篇:淺析非洲風格家居
- 下一篇:美式仿古家具的發展歷史(一)